close

這個寒假的第三本書,生涯的第一本英文小說,獻給了去年暑假在英國買的AM I NORMAL YET?

12633124_532457463587866_1273211282_o.jpg

幸好,完全沒有讓我失望。

以詞彙難度而言,對一個指考過後英文就再也沒有長進的大學生如我而言,尚可應付。書中沒有出現很多專業術語,讓閱讀起來有點挑戰性的,是大量的日常用字。舉例而言,光是「說話」就會有很多種表達方式:心虛地說?諷刺地說?面無表情地說?許許多多的形容詞、副詞、動詞拼出生動的畫面,而有許多詞彙是我從沒見過的。可想而知,考試取向的英文學習與文學寫作、閱讀有很大的距離(況且這一本已經算是很不文學的小說了),但我也不會將之歸咎於學校的英文教育,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文學素養的需求,而且考試制度下的英文也足夠我推敲書中的語意。因為時間和閱讀樂趣的關係,我並不像檢討閱測題組一樣把每個看不懂的單字查一遍,即使因此漏掉了一些作者的精心設計,但我仍然得到很大的滿足。我沒有全部看懂都覺得好看了,全部看懂一定會更愛不釋手。

(以下有雷)

來講它的內容吧。故事的敘述者,Evie,是個患有OCD──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,也就是我們所謂「強迫症」,的16歲女孩。她的症狀是異常嚴重的潔癖,例如反覆地洗手、不敢碰觸外界的物體等。即使她「理性地」知道那些接觸並不會讓她因感染細菌而死,她的腦袋卻無法控制地不停冒出「你要因為這樣死掉了」的想法。在一個階段的療程後病情得以穩定的情況下,Evie抱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進入大學,渴望在一個除了昔日好友Jane以外沒人認識她的環境,當一個正常的16歲女孩:有不會拋棄她的朋友、會在派對裡狂歡、甚至,有一個男朋友。在她追求所謂「正常」的過程中,她有了許多初體驗,有哭有笑,有喜有悲。在她逐漸相信自己已經是個「正常人」時,舊日的病症卻不停地浮現,且愈發不可收拾。然而,她是這麼努力且幸運地要成為正常人了!怎麼能在這時候功虧一簣?她沒有將這復發的徵兆告訴任何人,也拒絕家裡的關心,「我已經像個正常人時,你們卻一直提醒我我有病!」面對觀察到她正在復發,因此想要帶她就診的家人,Evie死命地反抗。愛情、友情、生活──她看似就要緊緊抓牢了,但是,OCD同時也毫不退讓地佔據Evie的身心,終於,她復發了。在發現喜歡的男孩的廬山真面目──除了上床什麼都不要──之後,她用漂白水澆淋被那男孩碰過的身體部位,目擊此狀的妹妹Rose在一陣驚嚇中告知爸媽,崩潰的Evie被送往醫院,治療再度展開。

像我這麼挑的讀者,太認真的內容我會覺得無聊,太輕鬆的內容我又會覺得空虛,而本書作者Holly Bourne對兩者的拿捏大概到了奈米的精確吧,足夠讓我暢遊其中。書中並沒有出現官方的OCD定義,這個病症的症狀都是透過Evie來表現的。流程大概是這樣子:當她處在一個讓她感到不安全的情境時,她的腦中會出現bad thoughts或是good tooughts,前者居多。從bad thoughts中讀者得以窺見OCD是怎樣影響Evie的行為,例如當Evie的朋友Amber碰了她的手套,她會想「Amber的房間那麼髒亂,洗手又只用水不用肥皂,上面一定都是細菌,假如我戴了那個手套,細菌就會在我手上增生,我就會死掉。」這樣的想法導致的行為就是把那副手套丟掉,即使它外觀完好無缺。透過Evie想法的展示,讀者得以透過一個更直接且生活化的方式了解OCD是如何運作的,假如作者只描寫Evie不停洗手、把手套丟掉等行為,那讀起來會十分平面,也會有點不知所云。當然,整本書並不全在描寫OCD發作的過程,雖然它在Evie的生活中如影隨形,但也是先有了生活,才有OCD。Evie檯面上的生活與一般16歲女孩無異:有一個貼滿海報的房間、每天早上離開它去上學、中午與朋友在學生餐廳(或草地上)吃飯聚會、有時參加個學校的活動或私人派對。在OCD所產生的焦慮之外,Evie是聰明有主見的。她對一些事物的形容讓人讀來會心一笑,當然不是童言無忌那種,而是對人事物的敏銳以及些許幽默感(敏銳的部分對男性除外)。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形容Jane與Joel這對情侶時,總是鉅細靡遺地為他們的動靜做實況轉播,例如「現在Jane正在Joel的大腿上尋找最適合的位置」這樣的等級,而同時她們其他朋友正在有說有笑。這樣的形容根本酸味四溢,在我的解讀中,Evie除了覺得他們實在太超過但也不以為然之外,還有幾分對往日密友Jane的不諒解吧。除此之外,Evie的好友Amber與Lottie也為故事增添了許多色彩。她們與Evie都是聰明的女孩,除了有時在感情中暈頭轉向,大部分時間都是成熟的,以十六歲而言。在幾次談及女性主義的議題之後,她們三人將自己的團體命名為"spinster",中文意思為老處女,旨在翻轉這個貶抑女性老而單身的父權用字,因為她們發現英文中並不存在攻擊相同條件的男性。諸如此類女孩的生活與心思讓這個故事盎然生趣,即使OCD風暴逐漸逼近,依舊不減其精彩。

另外讓我在閱讀時頗為驚豔的,是spinster club對女性主義的初探。在買下這本書之前,我並不知道它論及女性主義,因此在書中看到這樣的段落時,感覺就像在轉角偶遇友人,或者說偶像更實在。The Spinster club的成員們都是十六歲的女孩,而若十六歲女孩擁有這樣的心思在國外是一種常態,我真的要五體投地了。十六歲談女性主義?光是她們不總是著迷於打扮,而將心力用在觀察並分析這個世界對女性的不平等,都令我難以置信。也許只是作者故意做如此設計以凸顯這三個女孩的與眾不同,但書中的描繪活靈活現,令我感覺真的存在這麼三個女孩,在spinster club會議裡有模有樣地宣布今日主題與議程。Spinster club成立之後討論的主題都與她們切身相關,例如經期、約會、以及書中最後一次由Evie所訂定的”Is female more easily to go mad?”她們從自身經驗出發,發掘不平等──inequality,這個詞在書的後半出現頻繁。女孩們討論經期的那一次除了讓我學會「月經來」跟「週期」的英文之外,還讓我在女性主義的知識上有所增長。在這次「會議」中其中一人提到,在衛生棉的廣告中,經血總是以藍色呈現,但如果有一天她在自己的衛生棉中看到藍色的東西,她絕對會以為自己得了什麼病。經過這麼一說我才恍然大悟,對!以衛生棉為核心能夠擴展出一堆問題,例如為什麼女性要為衛生棉繳稅?為什麼讓別人看到衛生棉會不妥?但我從未意識到書中所說的那項。我習慣於經過宣傳包裝的衛生棉形象,從未質疑過為何經血是紅色的,到了螢幕上、包裝上就變藍色的?月經來潮被視為一種「母性的象徵」,這個世界一邊歌頌她,一邊說她「不得以真實樣貌見人」,把與月經來潮相關的種種麻煩,透過粉紅色的包裝、清新的廣告,打造成一件可愛的事。對待女性以及女性相關生理現象的雙重標準在此顯露無遺。

在閱讀這本書時,我經常把自己代換成書中人物,想著:如果我是他,我會怎麼做?例如當Evie發現Oli可能跟自己處境相同時,以一個讀者的角度,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,去告訴他你也是一樣的啊!這樣不是對你們都比較好嗎?但是換到Evie的角度,便很能對她的掙扎感同身受,可以理解她雖然同樣了解患有精神官能症的痛苦,卻仍不願將自己的真實樣貌透露給這個世界,即便對象只是一個跟她有相同病症的男孩。我想,如果我是Evie,在那個看似正在往常人邁進的時間點,我也不會有勇氣向Oli坦承,畢竟這個世界看待常人與非常人,就像看待寵物與害蟲,對後者避之唯恐不及,有著天壤之別。除非能夠誠實面對自我,且有足夠的勇氣承擔這個世界的不友善,否則誰會讓自己當受罪的那一方?雖然不比Evie勇敢,但我認為若是我,不向Oli坦承已經是底線,我不會再做向他人嘲笑他這種事。當然,這麼做的同時她也罪惡到了極點,這同樣可以理解,但我認為至少應該保護與自己同類的人不再被這個世界棄如敝屣。說到這裡,再度讚嘆這位作者的敏銳:雖然這本書被歸類為青少年小說,但此處以及書中許多部份的人性刻劃是不單存在於青少年之中的,更存在於整個人類群體。除了站在Evie的角度,我也會跳到其他人如Amber,Lottie的位置設身處地:如果我是她們,當我發現自己的好友其實有強迫症而且接受過治療時,我會怎麼看待她?即使Amber和Lottie已經是同齡之中較為成熟者,她們仍有屬於某個群體的需求,且是屬於某個她們認同並且足以使她們以此為傲的群體。這樣的課題不論是對Evie還是Amber和Lottie都是很困難的,她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,卻沒辦法,或是說還沒能完全做到。另外,Evie的妹妹Rose也是一個很值得討論的角色,身為一個強迫症換扯的「正常」妹妹,應該給予姐姐想要的「陪伴」,還是爸媽的從事的「輔助」?雖然不是長女,但唯一的姐姐並不非常堅強,環境的特殊使她有超齡的成熟與責任感。如果換作是我,可能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告訴自己「姐姐這樣不是她的錯」,且這只是第一步,往後還必須學著接受她,並在告訴自己「她很正常」的同時幫助她,越往上難度越高。我覺得擁有spinster club的朋友和Rose這個妹妹是作者給Evie最大的幸運了,可能是用來補償OCD的折磨和爛到底的桃花運吧(笑)。

最後來小談一下本書中的愛情橋段,本書中Evie的愛情故事由Ethan,Oli,Guy組成一個三部曲,中間Oli的部分還不知道稱不稱的上一個對象,勉強把它納進來。其中,以the guy who is Guy的Guy佔最大的篇幅。對我而言,愛情不是這本書談論的重點,因為故事中根本沒有出現真正可以稱上愛情的東西。Evie急於找個喜歡她的男孩子,對,是「喜歡她」而不是「她喜歡」。她總是在感覺到對方對她示好之後才產生感覺,以個人經驗而言那個「感覺」根本就是自己製造出來的,讀到這裡實在頗有共鳴啊。雖然算是非常幼稚的戀愛遊戲,我還是不免地跟著Evie產生情緒起伏,特別是最後那個Guy的部分,好吧,長得好看的人總是比較容易得到關注,即使他的長相是被文字建構起來的,即使他根本不存在。

我從來不認為人能在看完小說後馬上成長,這不是小說寫得好不好的問題,而是因為以感動為首的這些情緒都是一時的,但人的成長是經年累月的。對於一本書,我會稱讚作者取材有創意、文字純熟準確等,但從中獲得了什麼是很私人的事,會因個人經驗而有所不同,而就這本書而言,它的許多部份使我有所共鳴,且常是些若沒有人寫出來,我就不會發現或者表達的感受、習慣。上網查了一下本書的相關評論,蠻開心看到很多正面的迴響,也有OCD的患者表示這真的很貼近他們的心聲,我想作者是真的做到了。當然,這可能只是某一部分OCD患者的心聲,不能代表全部人的聲音。作者表示,spinster club的故事是個三部曲,AM I NORMAL YET?將會有續集,而就在我看到這則消息的隔天(或者更短的時間內)續集就出版了,好像叫作WHY IS LOVE SO DIFFICULT之類的。如果有空會去誠品的外文書區看看吧,一個我從未踏入的領域啊。

IMG_9051.JPG

很慶幸在oxford的街角與waterstone相遇,與AM I NORMAL YET相識。在回台灣的半年之後,在一個禮拜內看完這本書,實在是非常非常滿足。讀到接近尾聲時,我慢慢意識到書的封面其實對故事中女性主義的出現埋了一個伏筆:除了書名之外,下面還有一行It's tough being a girl.剛開始我覺得,只是It's tough being an OCD吧?後來才發現原來這些都是緊緊相連的。

事實證明,不只在國外的超市,在國外書店也能挖到寶。在oxford時真的有感受到閱讀風氣是更盛的,當然也有很多人在玩手機,但也有為數不少的人會捧著一本書在手中閱讀,這在台灣是很少見到的。我不期望台灣也能如此,只期望台灣有進口AM I NORMAL YET的續集,這樣我就滿足了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Ivy91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